臺當局公布碳排放路線圖令島內嘩然,工商團體直呼:天方夜譚!
在國際減碳趨勢的壓力下,蔡英文當局被迫跟進草草畫出臺灣的“2050凈零排放路線圖”。整幅路線圖勾勒的愿景,依然帶著蔡英文獨有的“文青”特色,“看上去很美,卻沒有實際內容”。臺灣環保團體和工商業者直呼,要實現這個計劃,根本就是天方夜譚。
輿論概括為“兩缺一低”
臺灣“國發會”3月30日公布“2050凈零排放路線圖”。
根據臺當局設想,2030年市區公交車和公務車實現電動化,2040年新售小客車、摩托車將百分之百電動化;到2050年,臺灣再生能源占比超過六成,氫能9%—12%、火力搭配碳捕捉占20%—27%、抽蓄水力占1%,核能確定出局,屆時臺灣對進口能源的依賴程度將從97.4%降至50%以下。路線圖同時提出,3年后不再設置新燃煤電廠。
民進黨希望達到三大目的:首先是當局帶動民間投資4萬億元(新臺幣,下同),其次對進口能源依賴度降到50%以下,第三是到2030年比2019年減少空氣污染約30%。
路線圖出爐后,島內一片嘩然。“綠色和平”組織總結稱,路線圖是“缺預算、缺目標、低估成本”的“兩缺一低”。按照“國發會”的計劃,若要達到2050年凈零排放,到2030年將新增近9000億元預算,其中包括“國營事業”的4400億元,但多年來“國營事業”的財務狀況極為吃緊,光是臺電今年1月稅前已虧損59億元,“中油”到2月累計虧損達600億元,目前凈零規劃可謂“糧草未足就想打仗”。
三大工商團體同表擔憂,認為這是“做不到的空談”,而把重擔留給子孫。全臺工業總會常務理事何語稱,臺灣地狹人稠,再加上季風、臺風和地熱等自然條件,無論是風力發電還是太陽能發電都面臨挑戰,綠能占比要達到六成簡直是天方夜譚。他質問道,日本地理條件和臺灣相近,但是日本政府對于綠能發電連16%都做不到,憑什么臺灣可以喊到60%?商總主席賴正鎰稱,按路線圖要求,開發商成本增加三四成,勢必推升房價。
《中國時報》3月31日稱,民進黨當局保證不會有電力不足的問題,足以支撐企業發展,但當局又同時宣傳臺灣經濟增長率位居“亞洲四小龍”之首,臺積電又在南臺灣大力擴廠,結果電力年均增加僅約2%,實在難以置信。其次,“國發會”表態不再興建新燃煤電廠,核四確定廢除,核二、核三陸續除役,臺灣發電量必然急速下滑。與此同時全球在疫情紛擾下對臺灣半導體芯片需求大增,未來供電是否跟得上產業發展,實在令人質疑。聯合新聞網稱,路線圖是在“非核家園”再生能源占比跳票后繼續畫大餅,且把希望寄托在未來科技上,遑論還有大幅提高的電費成本,讓人不禁為未來的缺電、跳電和停電憂心忡忡。
民進黨為選舉操弄廢核
與臺灣地區鄰近的日本和韓國已出臺“2050碳中和能源規劃”,再生能源占50%—60%,也都納入新能源氫能,但均未排除核能,而臺灣則排除了。
臺灣能源匱乏,進口能源依賴度超過95%,1973年和1979年兩次石油危機對其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影響。也就是從那時候起,由美國核電公司承建的核一、核二和核三廠相繼開工并投入使用。上世紀80年代,臺灣電力公司又提出在北部修建核四的計劃,結果它從興建起就飽受各種政治因素的困擾,先后經歷了四次停建停工風波。2014年馬英九宣布封存核四。臺灣社會對核四的看法分歧很大,去年12月“重啟核四公投”同意票380萬、不同意票426萬,結果為“不通過”。
“反核”一直是民進黨的“神主牌”。蔡英文2020年“大選”競選期間拋出所謂“2025非核家園計劃”,宣稱讓臺灣在2025年不必依賴核能發電。2017年三讀通過的“電業法”明定“2025年非核家園”的目標,并調整臺灣能源配比為燃煤30%、燃氣50%、再生能源20%。
民進黨當局在拒絕核能的同時,卻大推污染嚴重的火力發電。2019年臺中市長盧秀燕怒轟,民進黨禁核電以后,大量使用煤和火力發電,用的是中部人的肺在發電。當年臺灣中南部霧霾籠罩,高雄知名地標85大樓近乎“隱身”。
全臺商業總會理事長許舒博直言,不解為何不能讓核能電廠保留著“備而不用”。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也稱,2025年綠能占比20%都達不到,有哪個地區可以在不使用核電情況下將綠能推升到六成?當局的路線圖等于是把重擔留給后代,甚至可能淪為空談。
“五缺”問題日益嚴峻
廢核結果是什么?臺灣出現嚴重的“五缺”,即缺水、缺電、缺工、缺地、缺人才。
2017年8月15日,全臺大停電5小時,2018年五六月間,臺北、新北發生24次停電。蔡當局被迫將停機600天的核能二廠2號機恢復運轉。這兩年,停電狀況尤其嚴重。去年5月13日,全臺415萬戶停電;去年5月17日有200萬戶大停電。今年3月3日又有549萬戶停電。3月30日蔡英文剛向臺灣美國商會承諾會盡全力穩定電力供應,結果當晚臺北士林區就突然停電。
其他方面也很缺。民進黨當局之前推出的“前瞻計劃”斥資2507億元用于水環境建設,承諾讓臺灣不缺水。但去年臺灣遭遇50多年來罕見大旱,全臺水情告急,許多中南部水庫水量剩下不到15%,缺水嚴重地區實行“供5停2”的措施,一時之間引發搶購水桶潮。臺灣前“環保署長”魏國彥批評說,從“鮭魚之亂”到“藻礁公投”,再到臨渴掘井,“我們不只看到種種荒謬,也感受到重重危機。臺灣缺水、缺電,還缺德”。
日媒就曾質疑臺灣老舊的基礎電力建設是否能夠維持經濟發展,擔心缺電恐拖垮芯片等關鍵產業。工總此前發表的白皮書稱,工總2015年起就一直提醒“五缺”問題,呼吁當局解決,但幾年來相關議題仍未獲得妥善應對。聯合新聞網嘲諷說,當蔡英文畫著“非核家園”的美麗風景時,她就假裝忘記民眾被迫“用肺發電”;如果有人提醒她必須減少碳排放時,她就想不起一直存在的缺電風險,“蔡英文供電承諾跳票的速度,比臺電跳電還快”。【環球時報記者 程 東】